損益表
已結束 12 個月 | 收入 | 營業利潤(虧損) | 歸屬於公司的凈收益(虧損) |
---|---|---|---|
2015年12月31日 | 14,757) | (390) | (769) |
2014年12月31日 | 21,440) | 3,613) | 2,502) |
2013年12月31日 | 22,869) | 3,423) | 2,327) |
2012年12月31日 | 20,041) | 3,557) | 2,491) |
2011年12月31日 | 14,658) | 2,937) | 1,994) |
2010年12月31日 | 12,156) | 2,447) | 1,667) |
2009年12月31日 | 12,712) | 2,315) | 1,469) |
2008年12月31日 | 13,431) | 2,918) | 1,952) |
2007年12月31日 | 9,789) | 2,044) | 1,337) |
2006年12月31日 | 7,026) | 1,111) | 684) |
2005年12月31日 | 4,645) | 477) | 287)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以下分析聚焦於提供之三項指標於 2005-2015 年的走勢與相互關係,並以清晰、客觀的語氣描述觀察到的模式、變化與洞見。數值單位為百萬美元,以年度結束日為觀察點。空值表示相關期間資料缺失。
- 整體走勢概覽
- 在觀察期間,收入呈現先快速成長再進入回落的雙峰走勢。具體而言,收入自 2005 年的 4,645 增長至 2008 年的 13,431,並於 2013 年達到高點 22,869;之後逐年下滑,2014 年降至 21,440,2015 年進一步降至 14,757,較 peak 下跌約 35%。若以 2005-2015 的期間計算,總體收入仍呈現正向增長,但期間波動幅度顯著,且在 2013 年後出現更大幅度的下滑。就利潤性質而言,營業利潤與稅後淨益在高點期間與收入高峰相對相關,於 2015 年出現顯著變動,顯示利潤與收入之間的關聯性在後期放大但方向不再一致。
- 收入的變化模式與其對利潤的影響
- 收入變動的特徵呈現:2005-2008 為快速成長期,2009-2011 的成長略有放緩,2012-2013 再次提升,2013 年達到歷史高點,之後 2014-2015 連續回落。由 2005-2013 的過程可見顯著規模擴張;2008-2009 年的輕微回落與 2012-2013 的恢復,顯示市場需求在此區間存在波動。2013 年以後的收入下降對利潤性能力造成壓力,反映成本與支出結構未能完全隨收入下降而同步收縮,導致利潤率受壓。
- 利潤率的動態與解讀
- 營業利潤率與淨利率在整個觀察期呈現以下特徵:2005-2008 的營業利潤率快速提升,分別約為 10.3%、15.8%、20.9%、21.7%,顯示在收入成長與規模擴張期間的成本控制效率提升。2009-2011 期間,營業利潤率維持約 18-20% 的水準,顯示盈利能力仍趨於穩健。2012 年回落至約 17.8%,2013 年進一步降至約 15.0%,2014 年回升至約 16.6%,但在 2015 年出現劇烈變動,營業利潤為負 390,淨利率也轉為負值約 -5.2%。淨利率在 2005-2008 期間由約 6.2% 提升至約 14.5%,此後於 2010-2014 保持在 11-14% 的區間,2013 年降至約 10.2%,2015 年降至約 -5.2%。
- 結論性洞見與風險指向
- 在長期成長後,最終期的負利潤顯示結構性風險的出現,需進一步審視成本控管、資本支出與非經常性項目對利潤的影響。2015 年的負值提示可能的減值、一次性費用或結構性成本上升,且同期收入的顯著下滑放大了利潤壓力。對於未來走勢的評估應聚焦於成本彈性、定價能力與市場需求的周期性變化,以及是否存在結構性成本壓力未被充分吸收的情況。
資產負債表:資產
流動資產 | 總資產 | |
---|---|---|
2015年12月31日 | 11,801) | 26,725) |
2014年12月31日 | 16,162) | 33,562) |
2013年12月31日 | 16,423) | 34,812) |
2012年12月31日 | 15,678) | 31,484) |
2011年12月31日 | 12,110) | 25,515) |
2010年12月31日 | 10,535) | 23,050) |
2009年12月31日 | 9,598) | 21,532) |
2008年12月31日 | 9,657) | 21,479) |
2007年12月31日 | 7,594) | 12,115) |
2006年12月31日 | 4,966) | 9,019) |
2005年12月31日 | 2,998) | 6,679)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 數值走勢概覽
-
在所提供期間,流動資產與總資產皆呈現長期成長的趨勢,且在 2013 年達到相對高位,之後出現回落。流動資產在 2005 年為 2998 百萬美元,至 2013 年達到 16423 百萬美元,之後降至 16162(2014)及 11801(2015)。總資產在 2005 年為 6679 百萬美元,至 2013 年達到 34812 百萬美元,之後降至 33562(2014)及 26725(2015)。
流動資產佔總資產的比例在 2007 年達到高點,約 62.7%,此後逐步回落,穩定在 44-50% 的區間,並於 2015 年回落至約 44.1%。
- 年度變動與結構特徵
- 2005-2007 的增長幅度顯著,流動資產由 2998 百萬美元增長至 7594 百萬美元,並在 2008-2013 期間進一步攀升至 16423 百萬美元;總資產亦由 6679 百萬美元增長至 34812 百萬美元,顯示出規模擴張的趨勢。2013 年為雙資產指標的高點,之後 2014-2015 年出現明顯回落,流動資產降至 16162 再至 11801,總資產降至 33562 再至 26725。這一波動顯示資產結構在後期出現調整或再配置的跡象。
- 比率與結構洞見
- 流動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在 2005-2007 期間呈快速抬升後回落,2007 年至 2008 年之間由約 44.9% 提升至約 62.7%(峰值後再回落至約 45% 左右),之後在 2010-2014 年間多數落在 44-50% 的區間,至 2015 年約 44.1%。此變化顯示在長期增長過程中,資產結構逐步從流動資產占比過高的階段回落至較穩定的佔比區間。
- 洞見與潛在風險指向
- 高峰期的流動資產佔比在 2007 年偏高,可能反映在應收款項與存貨等流動項目的積累。之後佔比回落,顯示資產結構逐步向長期資產與非流動項目集中,或流動資產增長速度相對減緩。2015 年的顯著下降(相較於 2013 年)可能與資產重組、資本支出調整或資產處置有關,需要結合負債與現金流量資料進行更全面的驗證與解讀。
- 限制與後續分析需求
- 現有資料僅涵蓋流動資產與總資產兩項,且未提供負債、現金流及營運表等核心資訊,限制對流動性與財務結構的全面評估。建議補充同期間的流動負債、非流動資產、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及現金流量表,並計算如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結構比、資本支出佔比等指標,以驗證上述觀察並深化洞見。
資產負債表:負債和股東權益
流動負債 | 總負債 | 短期借款和長期債務 | 公司股東權益合計 | |
---|---|---|---|---|
2015年12月31日 | 4,249) | 10,265) | 3,930) | 16,383) |
2014年12月31日 | 7,374) | 12,790) | 3,166) | 20,692) |
2013年12月31日 | 6,678) | 12,482) | 3,150) | 22,230) |
2012年12月31日 | 5,649) | 11,128) | 3,149) | 20,239) |
2011年12月31日 | 5,416) | 7,787) | 510) | 17,619) |
2010年12月31日 | 4,536) | 7,188) | 887) | 15,748) |
2009年12月31日 | 4,174) | 7,304) | 883) | 14,113) |
2008年12月31日 | 5,624) | 8,755) | 874) | 12,628) |
2007年12月31日 | 4,027) | 5,391) | 891) | 6,661) |
2006年12月31日 | 2,665) | 3,960) | 840) | 5,024) |
2005年12月31日 | 1,187) | 2,460) | 841) | 4,194)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以下為對年度財務資料之觀察性分析,聚焦於各項目趨勢與結構變動,客觀呈現觀察結果與洞見。
- 流動負債的變動與結構
- 在2005年至2014年呈現整體上升的趨勢,流動負債從1187百萬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7374百萬美元,2015年降至4249百萬美元,出現顯著的回落。期間各年之間變動幅度較大,2007年到2008年間快速增加(從4027增至5624),而2009年觸及低點4174,之後再度走高。流動負債佔總負債的比重亦出現波動,2005年約為48%,2007年升至約74%,2010年及以後多處於約58%–60%之間,2015年降至約41%,顯示在2015年前後,短期義務的相對重要性有所下降。此一模式顯示經營性資金需求隨年份與市場環境出現波動,且流動性需求在2014年前後有再配置的跡象。
- 總負債與資本結構的演變
- 總負債自2005年的2460百萬美元逐步攀升,至2014年達到12790百萬美元,2015年回落至10265百萬美元,顯示在長期期間內資本結構顯著擴張後出現修正。與此同時,股東權益自2005年的4194百萬美元穩步增至2013年的22230百萬美元,之後分別降至20692與16383百萬美元,呈現出在2014–2015年間的資本回撤。整體而言,2014年前後出現的峰值與之後的回落,顯示規模擴張與資本結構再配置並行,可能涉及資本性支出、股利政策或資本回購等因素的影響。
- 短期借款與長期債務的變化與對現金流的指示
- 該項在2005–2011年間相對穩定,介於約510–891百萬美元之間,於2011年降至510之後,2012年起快速增長,至2015年達到約3930百萬美元。此一急速增加與總負債的上升相呼應,指向在後期以提高槓桿來支援資本支出或結構性調整的策略。2012–2015年的高額借款水平,以及與之相關的利息支出、現金流壓力,可能對現金流量與融資成本產生顯著影響。
- 股東權益變動與資本結構的影響
- 股東權益自2005年至2013年間持續攀升,從4194增至22230,顯示累積盈餘與資本公積的顯著累積。2014年出現回落至20692,2015年再降至16383。此一走勢可能由於年度利潤變動、股利分配、庫藏股回購及其他資本動作所致。雖然2013年前後股東權益達到高點,但在2014–2015期間的回落與短期債務的顯著上升共同指向資本結構的再配置與風險偏好之變化。
- 綜合觀察與洞見
- 整體呈現於2005–2014年間,規模與資本結構同步擴張,流動負債與總負債皆顯著增長,特別是在2012–2014期間,債務的增加對槓桿水平有明顯推升作用;同時,股東權益亦大幅提升,反映長期獲利與資本新增的累積。於2015年出現明顯的負債與股東權益回落,顯示資本結構再配置與資本回收的迹象,若將槓桿維持在約0.6左右的水平視為穩健區間,該期間的變動可能與資本性支出、併購活動或資本回購策略有關。短期負債在2011年後急速攀升,提示未來需留意現金流、利息成本與再融資風險對整體財務穩健性的影響,特別是在高槓桿水準下的現金流匹配與資本回報策略。
現金流量表
已結束 12 個月 |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額 | 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額(用於) | 籌資活動提供(用於)的現金凈額 |
---|---|---|---|
2015年12月31日 | 1,332) | (514) | (2,163) |
2014年12月31日 | 2,525) | (1,092) | (1,343) |
2013年12月31日 | 3,397) | (2,964) | (305) |
2012年12月31日 | 620) | (3,428) | 2,583) |
2011年12月31日 | 2,143) | (1,458) | (464) |
2010年12月31日 | 1,542) | (743) | (102) |
2009年12月31日 | 2,095) | (552) | (491) |
2008年12月31日 | 2,294) | (2,473) | (74) |
2007年12月31日 | 1,188) | (575) | 150) |
2006年12月31日 | 1,217) | (530) | 41) |
2005年12月31日 | 78) | 38) | (40)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以下為對年度現金流三大項的中立性分析,聚焦觀察到的模式、變化與洞見。數據單位為百萬美元,且未出現缺失值。以下以三大現金流的走勢及其相互關係為主軸,提供清晰的趨勢解讀與重點洞察。
-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額(單位:百萬美元)
- 2005 年為較低水準,為 78;此後於 2006、2007 年分別成長至 1217、1188;2008 年再度增長至 2294,之後於 2009 年略降至 2095;2010 年回落至 1542,2011 年回升至 2143;2012 年大幅滑落至 620;2013 年出現顯著高點,達 3397;2014 年再度回落至 2525;2015 年進一步下降至 1332。整體呈現高度波動、且在 2013 年達到峰值的特徵,顯示營運現金流與營運條件的波動性較高,且在多數年度仍維持在高位區間的能力。觀察要點:大型波動多源於營運現金流的季節性、訂單變動與成本結構的年度差異。
- 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凈額(用於)(單位:百萬美元)
- 2005 年為 38,之後於 2006、2007 轉為負值,分別為 -530、-575,2008 年顯著增長為 -2473,2009 年再度收斂為 -552;2010、2011 仍為負值,分別為 -743、-1458;2012 年出現極端的大幅現金流出,為 -3428;2013 年為 -2964,2014 年為 -1092,2015 年再縮小至 -514。整體呈現長期以現金流出為主的投資現金流,且在 2008–2013 年間達到高點與極端幅度,顯示資本支出與投資活動佔據較大比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 2013–2014 年仍處於大額投資水平,但絕對出流幅度已顯著降溫,顯示在後續年度的資本支出壓力有所下降。
- 籌資活動提供(用於)的現金淨額(單位:百萬美元)
- 2005 年為 -40,2006 年為 41,2007 年為 150;2008 年回落為 -74,2009 年為 -491,2010 年為 -102,2011 年為 -464;2012 年出現顯著的大幅正向淨流入,為 2583;2013 年再度轉為淨流出,為 -305;2014 年為 -1343;2015 年為 -2163。整體呈現高度波動,且在 2012 年出現「一次性大額正向籌資」的強烈反應,之後再度轉向淨流出,顯示籌資活動在各年度之間的方向變動幅度顯著,且在資本結構調整與資金成本控制上可能扮演重要角色。
- 三大現金流合計的年度淨現金流(單位:百萬美元)
- 2005: 0;2006: 728;2007: 763;2008: -253;2009: 1052;2010: 697;2011: 221;2012: -225;2013: 128;2014: 90;2015: -1345。此數列顯示年度淨現金流在多數年份為正向,然而在 2008、2012、2015 出現顯著的負值,反映投資現金流出與籌資現金流入/流出的共同作用下,淨現金流呈現高度波動。特別是 2015 年的明顯負值,可能指向在該年度資金缺口較大,需要透過增加外部籌資或其他融資安排來補足。整體而言,營運現金流的波動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年度淨現金流的走向,但投資與籌資的互動在特定年份放大或抵銷了該影響。
結論性洞見:在觀察期間,經營活動現金流雖顯著波動,但多數年份仍維持正向水準,顯示營運層面具備較強的現金產生能力。投資活動的淨現金流出長期主導,且在 2008–2013 年間達到高峰與極端水平,顯示資本支出與投資佔據重要地位,對現金餘額造成顯著拖累。籌資活動則呈現高度波動與方向性變化,於 2012 年出現一次性大幅正向籌資,之後再度轉為淨流出,顯示在資本結構與資金配置方面存在策略性調整。綜合三大現金流,年度淨現金流呈現「波動性高、整體穩定性有限」的特徵,特別是在 2012 與 2015 年出現明顯的淨現金流出,可能反映在該時期對外部資金的高度依賴性與資本支出需求之間的張力。
每股數據
已結束 12 個月 | 基本每股收益1 | 稀釋每股收益2 | 每股股息3 |
---|---|---|---|
2015年12月31日 | -1.99 | -1.99 | 1.84 |
2014年12月31日 | 5.85 | 5.82 | 1.64 |
2013年12月31日 | 5.46 | 5.44 | 0.91 |
2012年12月31日 | 5.86 | 5.83 | 0.49 |
2011年12月31日 | 4.73 | 4.70 | 0.45 |
2010年12月31日 | 3.99 | 3.98 | 0.41 |
2009年12月31日 | 3.53 | 3.52 | 1.10 |
2008年12月31日 | 4.91 | 4.90 | 0.00 |
2007年12月31日 | 3.77 | 3.76 | 0.00 |
2006年12月31日 | 1.95 | 1.94 | 0.00 |
2005年12月31日 | 0.92 | 0.91 | 0.00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1, 2, 3 數據針對拆分和股票股息進行了調整。
以下分析聚焦於年度財務資料中呈現的模式、變化與洞見,採中立、客觀的語氣,以第三人稱撰寫,並僅以描述性資料呈現。
- 整體趨勢觀察
- 在可比期間內,基本每股收益(EPS,基本)與稀釋每股收益(EPS,稀釋)表現出高度相近的走勢,顯示在該期間內股票的基本與攤薄影響之差異相對較小。兩者均自2005年起逐步成長,於2012年達到峰值,之後在2013–2014年間出現小幅波動,直至2015年出現明顯下滑,因而轉為負值。股息方面,股息資料於2010年後才開始顯示,經歷2011–2013年的低位回落,於2014年回升,並在2015年顯著增長,但最後一筆數值的年度對照不明,需進一步核對原始檔案以確定年度對應。
- 基本每股收益(EPS,基本)
- 2005年為0.92美元,於2006年提升至1.95美元,2007年為3.77美元,2008年達到4.91美元,2009年回落至3.53美元;2010年小幅反彈至3.99美元,2011年再增至4.73美元;2012年達到區間高點5.86美元,2013年略降至5.46美元,2014年再度上揚至5.85美元,2015年急挫至-1.99美元,顯示該年度出現顯著虧損或非經常性損失,導致基礎EPS轉為負值。此趨勢顯示在2012年以前的盈利能力持續強化,然在2015年遭遇重大負面變動。與此同時,與基本EPS相近的稀釋EPS在數值上亦呈現相似走勢,但在2012–2014年間與基本EPS之間的差異極小,顯示稀釋因素對於每股收益的影響在該時期相對有限。
- 稀釋每股收益(EPS,稀釋)
- 2005年為0.91美元,2006年為1.94美元,2007年3.76美元,2008年4.90美元,2009年3.52美元,2010年3.98美元,2011年4.70美元,2012年5.83美元,2013年5.44美元,2014年5.82美元,2015年-1.99美元。整體走勢與基本EPS高度一致,峰值集中在2012年前後,之後略有回落再回升至近似水準,最終於2015年出現與基本EPS相同的虧損水平。兩者的差異在各年度基本上保持在0.01–0.03美元的範圍,顯示稀釋機制對於年度EPS的影響在該期間相對有限。此一模式提示在面對同一年度的股本結構變動時,攤薄因素對於每股收益的影響未造成顯著偏離。
- 每股股息
- 股息資料於2010年開始出現,2010年的股息為1.1美元;2011年下降至0.41美元,2012年為0.45美元,2013年為0.49美元;2014年回升至0.91美元,2015年再度顯著提高至1.64美元;同一欄位的最後一個數值為1.84,與年度對照的關聯性在原始資料中顯示不明,需進一步核對以確定對應年度。整體而言,股息在2011–2013年間呈現低位,之後於2014–2015年間顯著回升,顯示分紅政策在2014–2015年間發生結構性變化或調整,與同期EPS的表現不完全同步,可能反映現金股利政策與可用現金水位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