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ck Analysis on Net

Halliburton Co. (NYSE:HAL)

US$22.49

這家公司已移至 存檔 財務數據自2019年2月13日以來一直沒有更新。

營業獲利率
自 2005 年起

Microsoft Excel

付費用戶區域

資料隱藏在後面:

  • 訂購整個網站的完全訪問許可權,每月 10.42 美元起

  • 以22.49美元的價格訂購1個月的 Halliburton Co. 訪問許可權。

這是一次性付款。沒有自動續訂。


我們接受:

Visa Mastercard American Express Maestro Discover JCB PayPal Google Pay
Visa Secure Mastercard Identity Check American Express SafeKey

計算

Halliburton Co.、營業獲利率、長期趨勢計算

Microsoft Excel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1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1 百萬美元


期間走勢概覽(2005–2014)
收入在此期間呈現穩健成長,從 21,007 百萬美元躍升至 32,870 百萬美元,累積增幅約為 56%。對應地,營業利潤亦從 2,662 百萬美元增至 5,097 百萬美元,成長約 91%。營業獲利率在多數年份維持在 12%–19% 的區間,於 2007 年與 2008 年達到高點(分別為 22.92% 與 21.94%)。2011 年的獲利率達到 19.08%,於 2012 年略降至 14.59%,而在 2013 年降至 10.67%,到 2014 年回升至 15.51%。整體呈現營收與營業利潤同步成長且利潤率維持在較高水準的模式,顯示該時期在成本控管與資源利用方面具備較高效率。
2015–2016 年的極端波動與結構性衝擊
2015 年收入下降至 23,633 百萬美元,營業利潤出現微幅虧損(-165 百萬美元),營業獲利率約為 -0.70%。翌年 2016 年,收入再度下滑至 15,887 百萬美元,營業利潤嚴重虧損至 -6,778 百萬美元,營業獲利率大幅降為 -42.66%。此兩年之間的變動顯示成本與費用結構的影響在利潤面放大,且非僅受營收波動所致,顯示出結構性壓力與可能的資產減損或重組成本對盈利能力的顯著衝擊。
2017–2018 年的回穩與盈利改善
在 2017 年重新回到正向營業利潤,數值為 1,362 百萬美元,對應的營業獲利率為 6.61%。2018 年進一步改善,營業利潤達 2,467 百萬美元,營業獲利率提升至 10.28%。此期間收入也出現回升,分別為 20,620 百萬美元(2017)與 23,995 百萬美元(2018),但仍未恢復至 2014 年的高點(32,870 百萬美元)。整體呈現經歷重大虧損後之盈利能力逐步回升,但水準尚未回到前期巔峰。
模式觀察與洞見
- 2005–2014 的期間,收入與營業利潤呈現正向關聯,且獲利率多在雙位數區間,顯示可持續的成本控管與資源配置效率。2007–2008 年間的高獲利率(超過 21%)反映在高需求與良好利潤邊際的結合。- 2014 年後出現顯著的盈利結構變動,2015 年虧損逼近收支平衡,2016 年出現極端虧損,顯示成本與支出結構在面對外部周期性波動時的脆弱性顯著放大。- 2017–2018 年的回穩顯示盈利能力具備回升的韌性,且隨著收入回升與成本控制的改善,獲利率逐步擴大,但仍未達到 2010s 初期的高峰水平。- 整體觀察顯示該期間對商品循環與市場需求高度敏感;在極端市場波動下,單年度的虧損可能出現放大效應,需關注結構性成本與資本支出安排。
結論要點
長期觀察顯示前半段(2005–2014)呈現穩健的收入增長與較高且相對穩定的獲利率;但後段(2015–2016)出現極端虧損與顯著獲利率下滑,顯示成本與資產評估風險的顯著上升。2017–2018 年的回穩與獲利率改善表明盈利能力具備恢復潛力,然而要回到 2014 年前的高點,需要更有效的成本管理與結構性調整,以及對市場周期性波動的更有效緩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