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益表
已結束 12 個月 | 淨銷售額 | 營業收益(虧損)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應占淨收益(虧損)。 |
---|---|---|---|
2023年12月31日 | 9,978) | 2,294) | 1,709) |
2022年12月31日 | 9,112) | 1,661) | 1,363) |
2021年12月31日 | 8,171) | 1,667) | 1,245) |
2020年12月31日 | 7,414) | 1,383) | 949) |
2019年12月31日 | 7,887) | 1,581) | 868) |
2018年12月31日 | 7,343) | 1,255) | 966) |
2017年12月31日 | 6,380) | 1,282) | (155) |
2016年12月31日 | 6,038) | 1,067) | 560) |
2015年12月31日 | 5,695) | 994) | 610) |
2014年12月31日 | 5,881) | (1,006) | 1,299) |
2013年12月31日 | 8,696) | 1,215) | 1,099) |
2012年12月31日 | 8,698) | 1,256) | 881) |
2011年12月31日 | 8,203) | 858) | 1,158) |
2010年12月31日 | 19,282) | 789) | 633) |
2009年12月31日 | 22,044) | (148) | (51) |
2008年12月31日 | 30,146) | (2,391) | (4,244) |
2007年12月31日 | 36,622) | (553) | (49) |
2006年12月31日 | 42,879) | 4,092) | 3,661) |
2005年12月31日 | 36,843) | 4,696) | 4,578)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2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 淨銷售額的趨勢與模式
- 在期間內呈現高度波動的特徵。初期於2005年至2006年出現快速成長,2006年達到峰值約42879 百萬美元;之後自2007年起出現持續且顯著的下滑,2011年降至約8203 百萬美元,顯著低於前期高點。2012與2013年短暫回穩,約8696百萬美元附近,之後於2014與2015年間再度下探,降至約5881與5695百萬美元。2016年起出現回升行情,並於2019年前後持續攀升,2019年約7887百萬美元,2020年略有回落至約7414百萬美元。2021年至2023年再度轉強,分別為8171、9112、9978 百萬美元,顯示近年出現顯著成長的趨勢,但整體水準仍遠低於2006年的峰值水平。整體結構顯示長期高低起伏後,近期呈現穩健的上升態勢,且波動幅度在後期明顯縮小。
- 營業收益(虧損)的趨勢與模式
- 初期呈現正向盈利,2005年約4696百萬美元,2006年略降至4092百萬美元;隨後自2007年起出現劇烈波動,連續兩年出現虧損,2007約-553,2008約-2391,2009約-148;2010年起回到正值,約789,2011年858,2012年1256,2013年1215,顯示在經歷低迷期後逐步恢復。2014年再度出現虧損,約-1006,之後2015年至2023年間多數年份維持正向且幅度在約994至2294之間波動,2023年達到約2294,為期間的高點。整體趨勢顯示在2007–2009年的虧損周期之後,營業利潤逐步回升並長期維持正向水平,但仍出現個別年份的虧損,顯示成本結構與費用波動仍具影響力。
- 應占淨收益(虧損)的趨勢與模式
- 該指標在初期呈現正向,2005年約4578百萬美元,2006年約3661,之後於2007年轉為輕微虧損(-49),2008年出現大幅虧損(-4244),2009年虧損約-51;2010年起顯著回升至633,2011年1158,2012年881,2013年1099,2014年1299,2015年610,2016年560;2017年再次出現虧損(-155),2018年回升至966,2019年868,2020年949,2021年1245,2022年1363,2023年達到1709。可觀察的是,該指標長期呈現波動性,2010年前後多數年份為正向,2017年出現虧損後逐步改善,近年又出現顯著改善並在2023年達到較高水平,與營業收益的回升呈現正相關的走勢。此現象顯示稅後或股東應享收益在不同年度受多重因素影響而出現較大變動。
- 綜合洞察與觀察
- 三項指標共同呈現出長期波動與結構性轉變的特徵。淨銷售額在早期曾達到高峰後,長期呈現下行壓力,直至2011年前後出現低點,之後於2016年前後開始回升,並在2021-2023年顯著增長,顯示市場規模或產品組成的結構性變化逐步帶動收入回升,但目前水準仍低於早期高點。營業收益在2007-2009年的虧損期後逐步回穩,並在2010年代中後期至2020年代初維持正向,2014年經歷一次顯著虧損,但隨後多數年份均呈現穩定的正向水平,且2023年創下新高,顯示成本管理與營運效率的提升逐步發揮作用。應占淨收益方面,波動性較大,正向期間自2010年前後較為穩健,2017年出現虧損後逐步修復,2023年再度走強,意味著稅後淨利的決定因素在近年有向利多方向的變動。綜合觀察,近期的成長動能主要體現在營收與利潤率的雙升,但需承認長期高點與近期水準之間仍存在明顯的結構差異,未來走勢需關注成本結構、費用控制與產品組合變化對利潤率的影響。若以營業利潤率與應占淨收益率的變化幅度觀察,近年均呈現出明顯的改善趨勢,且在極端年份的波動已顯著縮小,呈現相對成熟且穩健的盈利能力跡象。
資產負債表:資產
流動資產 | 總資產 | |
---|---|---|
2023年12月31日 | 5,725) | 13,336) |
2022年12月31日 | 5,255) | 12,814) |
2021年12月31日 | 5,412) | 12,189) |
2020年12月31日 | 4,327) | 10,876) |
2019年12月31日 | 4,178) | 10,642) |
2018年12月31日 | 4,272) | 9,409) |
2017年12月31日 | 3,950) | 8,208) |
2016年12月31日 | 3,468) | 8,463) |
2015年12月31日 | 4,582) | 8,387) |
2014年12月31日 | 6,879) | 10,423) |
2013年12月31日 | 7,020) | 11,851) |
2012年12月31日 | 7,401) | 12,679) |
2011年12月31日 | 8,768) | 13,929) |
2010年12月31日 | 17,154) | 25,577) |
2009年12月31日 | 16,032) | 25,603) |
2008年12月31日 | 17,363) | 27,869) |
2007年12月31日 | 22,222) | 34,812) |
2006年12月31日 | 30,975) | 38,593) |
2005年12月31日 | 27,869) | 35,649)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2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以下分析聚焦於該分析對象在不同年度的資產結構與流動性變化,透過流動資產與總資產兩條序列,揭示長期與特定時期的波動特性。整體觀察顯示,資產規模於 2010 年前後經歷較為劇烈的變動,2011 年起出現顯著縮減,直到 2016 年觸及低點,之後逐步回升並持續至 2023 年;流動資產亦呈現同向走勢,在 2011-2016 年間快速下降,於 2016 年後開始回穩並逐步提升。以下分別對總資產、流動資產,以及二者的相對關係進行更為詳盡的觀察與解讀。
- 總資產的長期走勢
- 在 2005–2006 年間,總資產由 35,649 百萬美元上升至 38,593 百萬美元,呈現短期成長。之後於 2007–2010 年間出現連續下滑,降至 25,577 百萬美元。2011–2015 年間,降幅進一步放大,於 2015 年降至 8,387 百萬美元,顯示資產規模 undergone 顯著收縮。2016 年以後逐年回升,至 2023 年回到 13,336 百萬美元,較 2015 年高點有顯著改善,但水平仍遠低於 2005–2006 前期的高點。整體而言,資產總額的變動呈「縮減後回升」的雙階段結構,初期經歷大幅縮水,後期完成底部後逐步復甦。
- 流動資產的長期走勢
- 流動資產在 2005–2006 年間由 27,869 百萬美元增至 30,975 百萬美元,短期內有所成長。自 2007 年起至 2010 年,流動資產出現顯著縮減,降至 17,154 百萬美元。2011 年起進入更深的下滑期,直到 2016 年降至 3,468 百萬美元,期間波動幅度較大且明顯削弱流動性基礎。2017 年以後出現穩定回升,至 2023 年回升至 5,725 百萬美元,呈現逐步改善的跡象,但仍遠低於 2005–2006 年期的水平。可觀察到的核心特徵為:初期上揚、之後長期急速下滑、再至 2016 年前後觸底、之後逐步回穩並緩慢成長。
- 流動資產與總資產的相對關係
- 該比率在 2005–2006 年間約為 0.78–0.80,顯示流動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較高。自 2007–2010 年間,該比率降至約 0.62–0.67 的區間。2011–2015 年間,隨總資產與流動資產均出現大幅縮減,該比率在 2015 年前後仍保持在大約 0.55 左右,於 2016 年跌至約 0.41,為整個期間的低點,顯示流動資產在相對於整體資產的比重上出現顯著下滑。之後 2017–2023 年間,該比率逐步回升至約 0.42–0.45 的範圍,於 2023 年約為 0.43,顯示流動資產比重已從低點回穩,但尚未回到 2005–2006 年的水準。整體觀察顯示,流動性基礎在長期內經歷一次深度挫折後逐步修復,但相對資產規模的變化仍顯著受資本結構與 匯率、投資與調整策略等因素影響。
- 時期分段觀察
- 可將觀察期間劃分為四個階段以解釋資產動態: - 階段 I(2005–2006):資產規模小幅成長,兩條序列同步上升,顯示扩張與資產配置的短期改善。 - 階段 II(2007–2010):資產水準出現連續回落,特別是總資產下降幅度顯著,流動資產亦同步下滑,顯示營運規模與資產負載的再配置壓力增大。 - 階段 III(2011–2015):同時期的縮水最為顯著,總資產降至低點,流動資產更在 2011–2016 年間頻繁走低,2016 年觸底,呈現結構性調整與資產負債表再配置的長期影響。 - 階段 IV(2016–2023):自 2016 年起出現穩健回升,總資產逐步增加,流動資產亦持續改善,顯示再成長的動能與資產結構的修復。2023 年的水準雖仍低於 2005–2006 年的峰值,但相對於 2011–2015 年的低點有顯著改善。
資產負債表:負債和股東權益
流動負債 | 長期債務,包括流動部分 | Motorola Solutions, Inc. 股東權益合計(赤字) | |
---|---|---|---|
2023年12月31日 | 5,736) | 6,018) | 724) |
2022年12月31日 | 4,560) | 6,014) | 116) |
2021年12月31日 | 4,063) | 5,693) | (40) |
2020年12月31日 | 3,489) | 5,175) | (558) |
2019年12月31日 | 3,439) | 5,129) | (700) |
2018年12月31日 | 3,096) | 5,320) | (1,293) |
2017年12月31日 | 2,931) | 4,471) | (1,742) |
2016年12月31日 | 2,668) | 4,396) | (964) |
2015年12月31日 | 2,193) | 4,390) | (106) |
2014年12月31日 | 2,250) | 3,400) | 2,735) |
2013年12月31日 | 3,220) | 2,461) | 3,659) |
2012年12月31日 | 3,335) | 1,863) | 3,265) |
2011年12月31日 | 3,815) | 1,535) | 5,214) |
2010年12月31日 | 8,710) | 2,799) | 10,885) |
2009年12月31日 | 8,261) | 3,901) | 9,775) |
2008年12月31日 | 10,620) | 4,184) | 9,507) |
2007年12月31日 | 12,500) | 4,323) | 15,447) |
2006年12月31日 | 15,425) | 4,397) | 17,142) |
2005年12月31日 | 12,488) | 4,254) | 16,673)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2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以下為就三項財務指標在 2005 年至 2023 年間之年度變化與趨勢之分析,著重觀察模式、波動與潜在意涵,採中立口吻,以第三人稱呈現。由於缺乏資本與利息支出細項,以下結論以表面數值變化為依據之解讀。
- 流動負債
- 在初期呈現上升與波動並存的特徵。2005 年至 2006 年間出現顯著上升,從 12,488 百萬美元增至 15,425 百萬美元;此後在 2007 年至 2011 年間大幅回落,於 2011 年降至 3,815 百萬美元左右,並於 2012 年至 2014 年期間進一步下探至約 2,250 百萬美元。之後於 2015 年開始小幅回升,並於 2017–2019 年間逐步攀升至 3,439 百萬美元,再於 2020–2023 年持續走高,至 2023 年達 5,736 百萬美元,位居整體期間的高點之一。整體觀察呈現先急速下探再穩步回升的雙向波動格局,且自 2014 年後逐步走高,顯示近年對流動性需求的再度提升或資本結構調整的影響。若以年際幅度計算,2013 年為相對低點後至 2023 年的增幅約接近 78%,顯示於該期間的流動負債水準呈現顯著的二階段變動。
- 長期債務,包括流動部分
- 呈現先大幅下降後再持續上升的變化軸線。2005 年至 2011 年間,長期債務從 4,254 百萬美元降至 1,535 百萬美元,顯示在 2011 年前期的資本結構有顯著改善;然而自 2012 年以後,水準開始回升並持續攀升,至 2014 年約 3,400 百萬美元、2015 年 4,390 百萬美元,之後於 2016–2023 年間穩步增加,至 2023 年 6,018 百萬美元,創下更高的負債水平。從 2011 年低點到 2023 年的累積增幅接近 3.9 倍,顯示在長期債務的承擔上出現顯著加重,於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長期負債結構的再平衡與資本支出、併購或其他財務安排的影響。
- 股東權益合計(赤字)
- 經歷長期的正向走勢後出現劇烈變化。2005 年至 2013 年間,股東權益由 16,673 百萬美元逐步下滑至 3,659 百萬美元,並在 2014 年降至約 2,735 百萬美元。2015 年起轉為負值,於 2015 年達到約 -106 百萬美元,之後連續數年保持虧損或股東權益被侵蝕的狀態,直到 2021 年接近平衡、2022 年重新出現正值 116 百萬美元,並於 2023 年進一步回升至 724 百萬美元。此一演變顯示在長期期間內累積虧損與/或資本回購等因素導致股東權益快速侵蝕,直到近年才出現改善的跡象。需要注意的是,股東權益的單一年度變動並不足以確定長期獲利能力,需結合綜合損益、現金流與資本回購資料進行全面評估。
- 洞見與風險觀察
- 整體結構顯示在 2011 年前後的負債與股東權益變化呈現兩極分化:流動負債在 2011 年後觸底,之後再度上升至 2023 年的高位,顯示流動性需求與短期資金壓力的再度出現;長期債務則自低點後快速攀升,顯示長期財務杠桿的顯著增加。股東權益自 2015 年起轉為虧損狀態並長期呈現負值,直到 2022–2023 年才回升至正值,暗示在此期間資本結構經歷重大調整與潛在盈餘回升或資本投入的影響。結構性特徵指向較高的財務杠桿與資本結構風險,特別是在長期債務與負償能力方面的壓力加大;在缺乏資產與現金流的詳盡配比情境下,無法僅以這三項指標判斷整體財務健康狀況,需要結合營收、毛利率、現金流量與利息覆蓋等指標進行全面評估。
現金流量表
已結束 12 個月 | 經營活動提供(用於)的現金凈額 | 投資活動提供的現金凈額(用於) | 籌資活動提供(用於)的現金凈額 |
---|---|---|---|
2023年12月31日 | 2,044) | (414) | (1,295) |
2022年12月31日 | 1,823) | (1,387) | (906) |
2021年12月31日 | 1,837) | (742) | (429) |
2020年12月31日 | 1,613) | (437) | (966) |
2019年12月31日 | 1,823) | (934) | (1,144) |
2018年12月31日 | 1,075) | (1,266) | 220) |
2017年12月31日 | 1,346) | (448) | (722) |
2016年12月31日 | 1,165) | (1,002) | (1,042) |
2015年12月31日 | 1,005) | (528) | (2,382) |
2014年12月31日 | (685) | 3,208) | (1,715) |
2013年12月31日 | 944) | 2,010) | (1,207) |
2012年12月31日 | 1,068) | 797) | (2,305) |
2011年12月31日 | 848) | 2,426) | (5,528) |
2010年12月31日 | 1,534) | 246) | (468) |
2009年12月31日 | 629) | (668) | (210) |
2008年12月31日 | 242) | 794) | (645) |
2007年12月31日 | 785) | 2,379) | (3,301) |
2006年12月31日 | 3,499) | (1,048) | (3,161) |
2005年12月31日 | 4,605) | (2,384) | (1,190)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2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 整體觀察與結構性洞見
- 在該期間序列中,三大現金流指標呈現互有關聯的波動特徵。經營活動現金流在多數年份維持正向,顯示核心營運具備穩定的現金生產能力,但2014年出現明顯轉負的情況 (-685 百萬美元),此後雖有波動,於2019年至2023年間再度回升,並於2023年達到約 2044 百萬美元的水準,顯示以後段為主的營運現金流呈現回升與韌性提升。投資活動現金流大多為負值,代表長期資本支出與投資活動需要現金投入;但在極少數年份出現顯著正向的投資現金流入(如 2007 年、2011 年、2019 年,分別約 2379、2426、3208 百萬美元),顯示在某些年度可能出現資產處分或退出投資組合的情況。籌資活動現金流長期偏負,顯示透過償還債務、股利分配或股票回購等方式使用現金的程度高於新增融資;僅在 2018 年出現一次小幅正向(約 220 百萬美元)的現金流入。三者結合呈現:核心經營現金流具有較強的波動韌性,投資與籌資活動則呈現高波動與多數年份的現金流出狀態,整體現金流結構在最近十多年呈現以經營現金流為主導、投資與籌資活動仍以現金支出或有限的外部資金動能為主的格局。
- 經營活動現金流的趨勢與解讀
- 前段期間(2005–2006)水準偏高,分別為約 4605 與 3499 百萬美元,顯示當時營運現金生成能力強。2007 年急速回落至 785 百萬美元,之後於 2008 年、2009 年分別回落至 242、629 百萬美元,顯示營運現金流受季節性或營運變動影響波動較大。2010 年回升至 1534 百萬美元,2011 年再度回落至 848 百萬美元,之後於 2012–2013 年間穩定在 944–1068 百萬美元區間。2014 年再度出現轉負(-685 百萬美元),顯示營運端在該年度出現顯著的現金流動衝擊。此後,2015–2019 年間,營運現金流逐步回升,分別為 1005、1165、1346、1075、1823 百萬美元,並於 2020–2023 年持續高於 1500 百萬美元,於 2023 年達約 2044 百萬美元,展現營運現金流的穩健修復與成長趨勢。整體而言,近十年以來,經營現金流呈現自低谷後的逐步恢復與長期改善的趨勢,但仍留意 2014 年的單年轉負可能與營運因素及資本運作變動相關的偶發性波動。
- 投資活動現金流的趨勢與解讀
- 該指標以負值為主,顯示投資活動通常為現金流出,反映長期資本支出、投資購置或併購等投入。特例在 2007 年 (-2384 的負數符號轉為正向於 2379 百萬美元)、2011 年 (-2305–2426 之間的正向流入) 與 2019 年 (3208 百萬美元正向流入),顯示在該等年度存在資產處分、出售或退出投資組合的現金進帳。其他年份多數為負值,分別在 2005–2006、2009、2014、2015、2016、2017、2018、2020–2023 出現顯著或中等程度的現金流出,反映持續的資本支出與投資活動。整體觀察為:投資端高度波動且以需求現金投入為主,少數年度因資產處分帶來顯著的現金流入,與經營端的現金流結構形成互補性波動。
- 籌資活動現金流的趨勢與解讀
- 籌資現金流長期偏負,意味著該期間主要以現金流出滿足融資需求、償還負債、或股利/回購等用途大於通過新融資獲得資金的情況。典型大幅負值出現於 2006(-3161)、2007(-3301)、2011(-5528)、2012(-2305)、2015(-2382) 等年份,顯示在這些年度內可能進行了大量的債務償還、再融資安排或股東價值回呼。2018 年出現唯一的正向籌資現金流(約 +220 百萬美元),可能代表當年有新增融資、股本工具發行或特殊籌資安排。其餘年份多為負向,延續籌資端對現金的淨支出特徵。此類模式與營運現金流之強韌性相互印證,即使營運端表現良好,籌資端仍以現金使用性活動為主。
- 綜合洞見與風險考量
- 結合三大現金流指標,可以觀察到:在經營現金流穩健與回升的同時,投資活動需大量現金投入且波動性較大,且籌資現金流長期偏向現金流出,顯示需以經營現金流作為主要支撐,並承受投資與籌資活動的外部不確定性。若以自由現金流近似衡量(經營現金流與投資現金流之和,於此資料下可得一系列近似值),2005–2007、2011–2013 等年份呈現較高的自由現金流水平,2014 年出現明顯的負值脫離,之後於 2015 年重新轉正、2017 年呈現低位,2018–2023 年再度回升至較高水準,顯示在最近十多年中自由現金流呈現波動後的回升跡象。整體而言,長期的現金流格局偏向以經營現金流為核心的穩健性,同時需留意投資與籌資端的波動性及其對現金餘額與財務結構的影響。短期風險點包括:2014 年的經營現金流負轉、2018 年以後籌資端持續為負以及投資端高波動所帶來的現金流不確定性,均可能對現金及償債能力、股利政策與再投資能力造成壓力。
每股數據
已結束 12 個月 | 基本每股收益1 | 稀釋每股收益2 | 每股股息3 |
---|---|---|---|
2023年12月31日 | 10.23 | 9.93 | 3.62 |
2022年12月31日 | 8.14 | 7.93 | 3.25 |
2021年12月31日 | 7.36 | 7.17 | 2.92 |
2020年12月31日 | 5.58 | 5.45 | 2.63 |
2019年12月31日 | 5.21 | 4.95 | 2.35 |
2018年12月31日 | 5.95 | 5.62 | 2.13 |
2017年12月31日 | -0.95 | -0.95 | 1.93 |
2016年12月31日 | 3.30 | 3.24 | 1.70 |
2015年12月31日 | 3.06 | 3.02 | 1.43 |
2014年12月31日 | 5.29 | 5.29 | 1.30 |
2013年12月31日 | 4.13 | 4.06 | 1.14 |
2012年12月31日 | 3.01 | 2.96 | 0.96 |
2011年12月31日 | 3.47 | 3.41 | 0.22 |
2010年12月31日 | 1.90 | 1.87 | 0.00 |
2009年12月31日 | -0.16 | -0.16 | 0.35 |
2008年12月31日 | -13.11 | -13.11 | 1.40 |
2007年12月31日 | -0.15 | -0.15 | 1.40 |
2006年12月31日 | 10.50 | 10.23 | 1.26 |
2005年12月31日 | 12.95 | 12.67 | 1.12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2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2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1, 2, 3 數據針對拆分和股票股息進行了調整。
- 基本每股收益
-
在觀察期初期,基本每股收益於2005年與2006年間呈現下滑,分別為約12.95美元與10.50美元,顯示初始盈利能力的承壓。之後於2007年與2008年出現劇烈下跌,分別為-0.15美元與-13.11美元,2009年再度回落至-0.16美元,反映金融環境與營運因素所帶來的顯著波動與可能的重大一次性項目影響。
2010年開始回升,至1.90美元,並在2011年達到3.47美元,2012年小幅下滑至3.01美元,2013年再增至4.13美元,2014年進一步上升至5.29美元,創下近年高點。2015年回落至3.06美元,2016年略增至3.30美元;2017年再度出現虧損,為-0.95美元,顯示短期盈利能力再度承壓。
2018年快速回升,為5.95美元,之後分別為2019年的5.21美元與2020年的5.58美元,展現穩健的修復與波動管理。2021年至2023年間呈現持續成長,分別為7.36、8.14與10.23美元,顯示長期趨勢為向上,雖中間仍存在年度間的波動性。
- 稀釋每股收益
-
稀釋每股收益與基本每股收益呈高度一致的走勢,但在極端年度出現相同的虧損數值,顯示在特定情況下稀釋與非稀釋結果的波動性一致性。2005年為12.67美元,2006年降至10.23美元,2007年、2008年與2009年分別為-0.15美元、-13.11美元與-0.16美元,與基本EPS的極端波動同步。
自2010年起開始顯著改善,2010年為1.87美元,2011年3.41美元,2012年降至2.96美元,2013年增至4.06美元,2014年再度上升至5.29美元,2015年為3.02美元,2016年為3.24美元。2017年再度出現虧損,為-0.95美元,凸顯年度間的盈利不穩定性在特定期間的影響。
2018年回升至5.62美元,2019年略降至4.95美元,2020年提升至5.45美元,2021年進一步至7.17美元,2022年為7.93美元,2023年達9.93美元。整體走勢與基本EPS相符,且長期呈現上升趨勢;同時在2017年的虧損仍顯示出一定的年度波動特性。
- 每股股息
-
股息自2005年起呈現穩健的上升趨勢,2005年為1.12美元,2006年增至1.26美元,2007年與2008年分別為1.40美元與1.40美元,2009年出現顯著下降至0.35美元,顯示在經濟壓力期間現金回饋有所縮減。
2010年出現缺失值,可能代表該年未實施現金股息或資料缺失;之後自2011年開始逐年回升,2011年為0.22美元,2012年0.96美元,2013年1.14美元,2014年1.30美元,2015年1.43美元,2016年1.70美元,2017年1.93美元,2018年2.13美元,2019年2.35美元,2020年2.63美元,2021年2.92美元,2022年3.25美元,2023年3.62美元。
整體而言,股息顯示長期穩健成長的特徵,與後期盈利能力與現金流穩定性相互支撐。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的EPS出現虧損時,股息仍持續成長至1.93美元,顯示分派策略可能受長期現金流或資本配置考量影響,而非單以年度盈餘為唯一決定因素。此外,2010年的缺失值提示該年分派政策或資料完整性需進一步確認以避免解讀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