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用戶區域
免費試用
本周免費提供EMC Corp.頁面:
我們接受:
損益表
已結束 12 個月 | 收入 | 營業利潤 (虧損) | 歸屬於EMC公司的凈收入(虧損)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 觀察要點
- 在所提供的期間,收入呈現長期上升的趨勢,從 9,664 百萬美元增長至 24,704 百萬美元,累計成長約 156%。2009 年出現明顯的短期下滑,但於 2010 年起再度持續成長,且在 2011–2013 年間成長動力較為強勁,之後的增長速率略為放緩,但仍保持正向。營業利潤與淨利潤的走勢與收入高度相關,但在部分年份出現顯著的波動與結構性變化。
- 收入趨勢與結構
- 收入年度增長在 2005–2007 年間快速提升,分別約為 15–19% 左右;2008 年仍為正向成長但幅度收斂,2009 年因外部環境影響出現回落。自 2010 年起,收入持續走高,並於 2011–2013 年間維持較高增長,顯示在該時期的市場需求與銷售規模擴張較為顯著;2014–2015 年雖然增長幅度下降,但仍保持正向。整體而言,收入自 2010 年起呈穩健成長,但逐年增長的動力在後段出現收斂。
- 營業利潤率與成本結構
- 營業利潤率在整體期間呈現波動,但於 2010–2012 年間顯著提升,分別達到約 15.8%、17.2% 與 18.3% 的高點,顯示在該段期間營運效率提升與成本控管效果較好。之後於 2013 年略有回落,2014 年再度回升至約 16.5%,但在 2015 年急速下滑至約 11.5%,顯示成本結構或營運變動在該年份產生顯著影響。與收入的關聯顯示,早期的利潤率波動較大,為後期利潤率改善與回落提供了背景。2006 年出現的短暫低點與 2009 年的低迷期,與當時的收入增長動能相對應的需求波動相關。
- 淨利潤率與獲利穩定性
- 以淨利潤率觀察,長期大致落在約 9–13% 的區間,2009 年出現顯著下滑,隨後在 2010–2013 年間回升並於 2012–2013 年達到高點,約 12.4–12.6%。此後在 2014 年回落至約 11.1%,但於 2015 年大幅縮至約 8.1%。淨利穩定性因此在 2010–2013 年相對較好,2015 年的顯著滑落可能反映了非營運項目、成本結構或稅務等因素的影響超過了收入增長所帶來的正面效應。不同於營業利潤率,淨利潤率在 2006 年曾出現淨利略高於營業利潤的現象,顯示該期間非營運項目對淨利貢獻較為顯著。
資產負債表:資產
流動資產 | 總資產 |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本分析聚焦於該資料期間的流動資產與總資產走勢,單位為百萬美元,時間範圍為 2005 年至 2015 年。以下為觀察與解讀。
- 整體資產成長與結構
- 總資產由 16,790 百萬美元增加至 46,612 百萬美元,期間約成長 2.77 倍,年複合成長率約 10.7%。此一穩健的資產擴張顯示長期投資與資本配置的增長動能,且整體資產規模的提升並非單年度波動所致,而呈現持續的成長趨勢。
- 流動資產的變動模式
- 流動資產在 2005-2006 年間略有下滑(6574 → 6521),之後於 2007-2008 年出現顯著上升(10053 → 10665),2009-2010 年出現小幅回落(10538 → 9783),2011-2012 年再度回升,於 2013 年攀升至高點 17278,之後逐年回落至 2015 年的 15063。整體而言,2005-2015 期間流動資產由 6574 增至 15063,增幅約 129%。年度間變動呈現多次上升與回落的波動特性,顯示現金及短期投資等流動性資產在期間內呈現顯著波動。以佔總資產比重觀察,流動資產占比大致介於 31%~45% 之間,於 2007-2008 年間達到峰值約 44-45%,之後回落至 30-34% 區間。此顯示資產構成在長期內逐漸偏向非流動資產的累積。
- 流動資產佔比的變化與解讀
- 流動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在各年度約介於 31%~45% 之間,具體比重如下近似值:2005 約 39%,2006 約 35%,2007 約 45%,2008 約 45%,2009 約 39%,2010 約 32%,2011 約 34%,2012 約 32%,2013 約 38%,2014 約 34%,2015 約 32%。從趨勢看,2007-2008 年間比重達到高點,之後逐步回落並在 2010 年後維持於 30-38% 的區間。該變化暗示在長期內,流動資產的成長速率落後於總資產成長,資產結構逐漸朝向非流動資產的配置傾斜。
- 年度間變動的特性與可能原因
- 可觀察到 2013 年出現明顯的單年度峰值(流動資產由 12209 增至 17278,約大幅成長 41%),顯示當年可能出現現金水準提升、營運資金變動或一次性現金項目的累積。2007-2008 年的快速增長亦顯示在營運擴張或資金調度方面的顯著年度變動。2010 年後,流動資產比重回落且波動呈現較穩定的區間,暗示在該時期資本配置與流動性管理出現調整。這些變動若伴隨其他財務結構資料(如負債與現金流)將有助於判斷其對償債能力與營運彈性的影響。
- 結論性洞見
- 在分析期間內,總資產規模顯著成長,顯示基礎資產與投資規模在長期內持續擴張;同時流動資產呈現較高的波動性與期間性峰值,且其佔比於 2007-2008 年間達到高點後回落,顯示資產結構逐步由高比例的流動資產轉向非流動資產。若以僅有的兩項指標判斷,流動性與資本配置呈現多年度的波動與調整,而非單一方向性變化。需補充負債、股東權益、現金流等資料,方能更完整評估短期償債能力、營運資金需求及資本結構的健康狀況。若以現有資料推估,長期成長動能主要來自總資產的擴張,而流動資產的波動則可能反映營運資金管理與資本配置策略之變化。
資產負債表:負債和股東權益
流動負債 | 總負債 | 總債務 | EMC 公司的股東權益合計 |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以下分析聚焦提供資料中的年度變化與模式,資料單位為百萬美元,涵蓋期間為 2005 年至 2015 年。以流動負債、總負債、總債務以及股東權益合計為核心觀察點,進行結構性解讀與趨勢判讀,並就比例與槓桿結構提出洞見。
- 結構性趨勢與規模變化
- 在觀察期間,流動負債與總負債水準均呈顯著成長,分別從 2005 年的 3,674 與 4,725 增長至 2015 年的 12,885 與 23,893,總規模擴張顯著。特別是在 2013 年起,總負債跳升至 22,063,並在 2014–2015 年維持高位,但增幅相對前期減緩,顯示在後期資本支出、併購或其他負債性工具的影響下,負債結構出現再平衡的跡象。與此同時,股東權益合計自 2005 年的 12,065 逐步攀升至 2012 年的 22,357,但在 2013–2015 年間回落至 21,140,顯示股東權益的增長動能於後期出現再度減弱。整體結構呈現負債面持續放大與權益面部分回落的特徵。
- 流動負債佔總負債的比例變動
- 流動負債占比在初期最高,2005 年為 77.8%,之後逐步下滑至 2009 年約 47.9% 左右,顯示短期負債比重回落。2010 年起再度上升,至 74.0%(2010 年)、72.3%(2011 年)、70.8%(2012 年)。然而自 2013 年起,該占比顯著下降,分別為 53.5%、52.4%、53.9%,顯示長期負債與其他非流動性負債在結構中的比重提升,短期資金性壓力相對降低於整體負債結構。
- 總債務與股東權益之結構性變化
- 總債務在前段時期呈穩定上升,於 2012 年出現顯著回落(由 3,305 萬美元降至 1,652 萬美元),之後於 2013 年大幅反彈至 7,159,之後 2014 年回落至 5,495,2015 年再度上升至 6,774。與此同時,股東權益合計在 2012 年達到高點 22,357,之後逐年回落至 21,140。此現象指向在 2013–2015 年間,長期負債的顯著波動與股東權益的相對弱化形成互補性變化,顯示公司在槓桿與資本結構間出現調整與再配置的跡象。
- 總債務的波動性與構成特徵
- 總債務呈現高度非線性波動:2005 年 130,2006–2011 年連續上升至 3,305;2012 年跌至 1,652 的低點,2013 年再度大幅躍升至 7,159,之後分別為 5,495(2014)與 6,774(2015)。此波動顯示在不同年份間,可能存在再融資、債務再配置或分類口徑變動等因素。以金額比重觀察,2013 年的總債務在當年的總負債中佔比顯著提高,之後又回落再度回升,顯示債務層級的波動對整體槓桿結構有短期影響。
- 股東權益的長期走勢與風險敘述
- 股東權益自 2005 年至 2012 年穩健成長,從 12,065 增至 22,357;但自 2013 年起呈現回落,至 2015 年降至 21,140,降幅約 5.5%。與總負債同時上升的情況相比,權益端的縮小削弱了對高槓桿情境的自有資本緩衝。權益變化顯示長期資本結構在後期的穩健性有所下降,需關注未來現金流、分紅政策與資本回籠能力以維持財務安全垫。
- 綜合洞見與風險指標的初步解讀
- 在僅以現有財務項目與比率觀察之下,資本結構顯示在 2013 年以前較為穩健,之後出現槓桿擴張與權益縮減的趨勢,且總負債的絕對與相對規模在 2013–2015 年間走高。若未能伴隨相對穩定的現金流與有效的資本配置,此期間的高負債水平可能提升財務風險,特別是流動性與到期風險的評估需進一步補充現金及運營資金等數據,以全面評估短期與長期的財務壓力。
現金流量表
已結束 12 個月 |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額 | 投資活動中使用的現金凈額 | 籌資活動提供(用於)的現金凈額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以下分析聚焦於三大現金流量活動之年度變化與模式,期間為 2005 年至 2015 年,單位為百萬美元。數據呈現整體穩健的營運現金流為主軸,但投資與籌資活動的波動性較高,對年度淨現金流造成顯著影響。
-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額
- 在 2005 年為 2,216,之後出現輕微波動但趨勢向上:2006 年降至 2,140,2007-2008 年分別為 3,127 與 3,565,2009 年小幅回落至 3,334。自 2010 年起持續顯著上升,並於 2011-2013 年連續創高,分別為 4,549、5,669、6,262 與 6,923;此後於 2014 年與 2015 年回落,分別為 6,523 與 5,386。整體而言,營運現金流自 2005 年起呈穩健成長,於 2013 年達到最高點,之後因外部或內部因素略有回落。最高點約為 6,923,相較於 2005 年約成長 3.1 倍。
- 投資活動中使用的現金凈額
- 長期呈現負值,顯示持續的投資支出與資本支出活動,數值分布如下:2005 年 -612,2006 年 -2,297,2007 年 -1,163,2008 年 -1,615,2009 年 -3,095,2010 年 -6,476,2011 年 -3,544,2012 年 -3,905,2013 年 -5,760,2014 年 -2,551,2015 年 -2,754。融資與營運能否有效支撐投資、以及投資規模的變動,對年終現金水準有顯著影響。2010 年出現最大負值,顯示該年投資活動的資本支出顯著增加;之後雖有回落,但 2011-2013 年間仍維持高水準的資本支出,直至 2014-2015 年出現較大幅度的緩解。
- 籌資活動提供(用於)的現金凈額
- 此項目呈現高度波動與時序性變動:2005 年 -744,2006 年 -392,2007 年 679,2008 年 -534,2009 年 212,2010 年 -244,2011 年 -1,719,2012 年 -2,149,2013 年 2,076,2014 年 -5,437,2015 年 -2,292。整體呈現多次由負轉正再轉回負的顯著波動,其中 2013 年出現明顯的籌資正向現金流,顯示當年存在較大規模的資本結構變動或與籌資活動相結合的資本回籠。最顯著的負向變動發生在 2014 年,顯示該年籌資活動出現大幅度的現金流出,對全年現金狀況造成壓力。2015 年再度走向負向,但幅度較 2011-2012 年時期的波動低。
結構性觀察與洞見
- 營運現金流量為整體現金流的主軸,且自 2010 年起持續於高位區間波動,至 2013 年達到高點後於 2014-2015 年略有回落,顯示核心營運能力在大部分期間維持穩健。此現金流的規模變動可能與營運效率、營運資本需求及季節性因素有關。年度間的波動較大時,營運端往往能在投資與籌資端的波動中提供緩衝,但長期仍需注意營運現金的可持續性。
- 投資活動的現金凈額維持長期的現金流出,且在 2010 年出現極端高幅的負值,之後雖有所回落但仍保持顯著的負向規模。此趨勢指向高水平的資本支出或併購/資產投資活動。本期間投資正向與負向現金流的變動,與公司資本配置的策略性調整關係密切,需留意資本支出節奏對未來現金流與評價的影響。
- 籌資活動的現金凈額呈現高度不穩定與同時期的資本結構調整關聯性。特定年份出現正向現金流,可能代表資本市場融資、股本變動或債務安排等策略性舉措;而 2011-2012 年及 2014 年出現顯著的負向現金流,顯示在該階段進行了大量還款、回購或其他資本結構調整。2013 年的正向籌資流與 2014 年的極端負向流並存,揭示資本結構策略在短期內的劇烈變動。整體而言,籌資活動的波動性對整體現金狀況貢獻較大且具有高度時序性。
每股數據
已結束 12 個月 | 基本每股收益1 | 稀釋每股收益2 | 每股股息3 |
---|---|---|---|
2015年12月31日 | |||
2014年12月31日 | |||
2013年12月31日 | |||
2012年12月31日 | |||
2011年12月31日 | |||
2010年12月31日 | |||
2009年12月31日 | |||
2008年12月31日 | |||
2007年12月31日 | |||
2006年12月31日 | |||
2005年12月31日 |
根據報告: 10-K (報告日期: 2015-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4-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3-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2-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1-12-31), 10-K (報告日期: 2010-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9-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8-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7-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6-12-31), 10-K (報告日期: 2005-12-31).
1, 2, 3 數據針對拆分和股票股息進行了調整。
- 整體觀察與趨勢要點
- 在分析期間內,基本每股收益與稀釋每股收益呈現自2005年起的成長與波動,於2013年達到近年的高點,之後分別在2014與2015年出現顯著回落。兩者的軌跡高度相近,基本 EPS 與稀釋 EPS 的差額在各年間多半保持在小幅區間,但於2011—2012年達到相對較大的差距,之後逐步縮小。每股股息在可得資料區間自2013年首次出現,並於2014年與2015年持續成長。整體而言,收益指標在中長期呈現先成長再回落的模式,而股息政策則在後段開始建立並穩步提升。需注意股息資料自2005至2012年為缺失。
- 基本每股收益(基本 EPS)之趨勢與變動
- 基本 EPS 在2005年為0.48美元,至2007年提升至0.80美元,2008年略降為0.66美元,2009年再降至0.54美元,2010年回升至0.92美元,並於2011年、2012年與2013年出現持續增長,分別為1.20、1.31、1.39美元;2014年略下滑至1.34美元,2015年再明顯回落至1.02美元。就長期走勢而言,2005至2013年間呈現明顯的成長動能,然而2014–2015年的回落顯著拉回至接近2010年前後的水平,顯示2013年高點之後出現結構性壓力或一次性因素的影響。
- 稀釋每股收益(稀釋 EPS)之趨勢與比較
- 稀釋 EPS 的整體走勢與基本 EPS 類似,分別在2005年為0.47美元,2007年升至0.77美元,2008年降至0.64美元,2009年降至0.53美元,2010年上升至0.88美元,2011年升至1.10美元、2012年1.23美元、2013年再升至1.33美元,2014年微幅回落至1.32美元,2015年降至1.01美元。兩者差額呈現出小幅波動:在2011年達到0.10美元的相對大幅間隔,之後逐步縮小至2014–2015年的約0.02–0.01美元。結論為,稀釋 EPS 較基本 EPS 呈現略微較高的波動,但長期走勢與基本 EPS高度一致,且逐年差距逐步縮小,顯示潛在的稀釋因素在後期有減少的趨勢。
- 每股股息之發放時序與成長
- 股息在可見資料期間於2013年首次出現,數值為0.30美元,2014年增至0.45美元,2015年小幅上升至0.46美元。前述期間缺乏股息數據的情況意味著股利政策的展開時間點晚於收益的明顯成長期。2013至2015年間的股息成長呈現加速與穩定化的跡象,顯示現金股利分配開始成為資本回饋的常態化政策。就 payout 的初步推估,若以當年基本 EPS 作為分派基礎,2013年約為21–23%、2014年約34%、2015年約45%之間,呈現逐年提升的趨勢。需留意該推算因未考量非現金項目與股本變動而具有局限。
- 觀察到的關聯性與洞見
- 基本與稀釋 EPS 的長期走勢高度相關,顯示在分析期間內的每股盈餘結構未出現大幅偏離。兩者在2011–2012年間的差距較大,可能反映該時期的稀釋因素較為顯著,之後逐步收斂,暗示資本結構或激勵計畫的影響在後期有所緩和。股息的出現與成長則與EPS在2013年後的穩健表現有關,但在2015年雖EPS出現明顯下滑,股息仍小幅成長,導致 payout 比率顯著提升。此現象可能反映資本回饋策略的調整與資本分配政策的變動,顯示公司在現金分配與盈餘承諾間進行再平衡。整體而言,收益品質在2013年前後展現高位後轉向較為波動的情境,而股利政策在後期開始落實並顯著提升分配水平。
- 資料完整性與局限
- 股息相關資料在2005年至2012年缺失,造成對早期現金回饋政策之全貌無法觀察。讀者需以其他期間或公開訊息補充以評估股利政策的完整性與穩定性。此外,僅以每股盈餘及股息資料評估其股利支付能力,可能無法完整反映現金流與實際現金分配能力。若能取得年度淨利、自由現金流、股本變動與現金股利發放日等資訊,將能更精準地評估 payout 能力與長期股利政策的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