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負債表的結構:資產
季度數據
根據報告: 10-Q (報告日期: 2025-04-26), 10-Q (報告日期: 2025-01-25), 10-Q (報告日期: 2024-10-26), 10-K (報告日期: 2024-07-27), 10-Q (報告日期: 2024-04-27), 10-Q (報告日期: 2024-01-27), 10-Q (報告日期: 2023-10-28), 10-K (報告日期: 2023-07-29), 10-Q (報告日期: 2023-04-29), 10-Q (報告日期: 2023-01-28), 10-Q (報告日期: 2022-10-29), 10-K (報告日期: 2022-07-30), 10-Q (報告日期: 2022-04-30), 10-Q (報告日期: 2022-01-29), 10-Q (報告日期: 2021-10-30), 10-K (報告日期: 2021-07-31), 10-Q (報告日期: 2021-05-01), 10-Q (報告日期: 2021-01-23), 10-Q (報告日期: 2020-10-24), 10-K (報告日期: 2020-07-25), 10-Q (報告日期: 2020-04-25), 10-Q (報告日期: 2020-01-25), 10-Q (報告日期: 2019-10-26), 10-K (報告日期: 2019-07-27), 10-Q (報告日期: 2019-04-27), 10-Q (報告日期: 2019-01-26), 10-Q (報告日期: 2018-10-27).
以下分析聚焦於季度資產佔比資料中的結構性變化與趨勢,透過各項佔比的變動模式尋求洞見,避免以公司背景作為分析前提或重點描述表格本身。
- 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佔總資產的百分比
-
觀察期間呈現顯著波動,於2019年至2020年間多次攀升至雙位數區間,並在2020年底前後維持相對較高水平;2021年內出現明顯回落的區段,之後再度回升,並在2024年初達到高點13.56%,之後回落至6–9%區間,整體呈現「波動中偏中位」的趨勢。
該變動反映短期流動性配置的策略性調整與時點性資金管理的影響,可能與資本性支出、併購相關現金需求及回購等活動的時機有關。長期觀察顯示,現金比重未出現持續性上升的結構性變化,維持在相對中等水平的波動範圍。
- 投資佔總資產的百分比
-
自2018年以32.42%為高點開始呈現長期下滑趋势,至2025年降至約6–7%區間,期間整體呈現持續下降且波動幅度減小的特徵。
解讀上顯示資本配置逐步由傳統投資性資產轉向長期性、無形資產或其他非投資性項目的比重攀升,與長期資產結構的顯著成長相呼應。此變化也可能反映在併購、技術取得或資本性支出方向的調整。
- 應收賬款,扣除備抵金佔總資產的百分比
-
該項在4–7%區間波動,2021年中段出現較高峰值(約5.9–6.4%區間),後續逐步回落至4–5%及5–6%之間,至2024–2025年仍維持在相對低位的波動框架。
趨勢顯示應收賬款的資產負債表占比存在階段性上升壓力後再穩定回落,可能與收款週期變化、信用政策調整、以及銷售結構變動有關。整體而言,該項對資產結構的拉動效應並非長期性強力推動。
- 庫存佔總資產的百分比
-
庫存佔比於2019–2021年間逐步上升,於2020年末前後至3%以上小幅攀升,之後於2022–2023年間持續上升至約3.5%,在2024年及2025年回落至約2–3%之間的波動區間。
此變化可能反映銷售與生產週期的調整、採購與製造策略的變動,以及產品組合的變化對庫存水準的影響。整體而言,庫存比重的波動幅度較現金與長期資產的變動小,但呈現出先上升後回落的循環模式。
- 應收賬款融資淨額佔總資產的百分比
-
此項自2018年以4.6%起始,呈現逐步下降至2025年約2.5%附近的長期趨勢,期間有短暫的波動但方向較為明顯地向下。
顯示對應收賬款融資(保理等)之依賴在逐步降低,可能與現金流管理策略改善、自有資金運用效率提升,或相關金融安排的調整有關。此趨勢也反映出資產融通方式的結構性變化。
- 其他流動資產佔總資產的百分比
-
該項自2018年起呈穩步上升的趨勢,於2020年代初開始加速上升,至中後期連續增至約5%上下,顯著高於初始水準。
顯示非典型流動資產項目的比重上升,可能包括金融性或非金融性其他流動資產的增加、短期投資的分類調整等。此類變化推動流動資產的整體結構向上,但與總資產的絕對增長同步出現。
- 流動資產佔總資產的百分比
-
流動資產占比自2018年約52.8%起,於2021年起出現下滑壓力,之後長期走低,2024–2025年間穩定在大約28–29%區間。
此現象顯示長期資產與非常規資產的比重大幅提升,使整體流動資產比重顯著下降。結構性變化可能與長期資本化與無形資產的快速增長有關,反映資產組成的顯著轉移。
- 財產和設備,淨額佔總資產的百分比
-
長期資產中,財產與設備淨額佔比大致在2.5%附近波動,呈現緩降的長期趨勢,於2023年出現短暫的下降至約1.6%,之後回升至約1.7–1.8%區間。
此變動顯示固定資產規模雖有波動,但整體貢獻仍處於相對穩定低位的水平,與長期資產比重快速攀升的現象形成對比。或暗示在替代性長期資產方面的投入增長,或是折舊與資本化策略的影響。
- 應收賬款融資淨額佔總資產的百分比(第二次出現的項目)
-
此項自2018年後期至2025年呈現先升後降的整體減量走勢,長期趨勢向下,於2020年代中期至後期多次回落至3–4%區間,近年穩落於2.5%以下的水平附近。
顯示金融化工具的使用頻繁性在減弱,與整體現金流管理與非現金資產的增長共同形成的資產結構調整相吻合。此變化可能降低財務費用的波動性,同時需留意相關信用風險及流動性需求。
- 善意佔總資產的百分比
-
善意比例自2018年約31.7%逐步攀升,於2020年代初期進一步上升,並在2023年以後快速上升,至2024–2025年接近或超過49–50%區域,長期呈現強勁成長態勢。
此一顯著的上升趨勢通常與收購活動與新增商譽相關,顯示資產結構的密集併購或資本性交易對長期資產的貢獻顯著。需特別注意商譽與無形資產的攤銷與減值風險,以及是否與現金流創造能力相匹配。
- 購買的無形資產淨額佔總資產的百分比
-
此項在2018–2020年間相對穩定,於2021年出現短暫的高位(約3.96%),此後轉為較高的波動,2024年出現顯著躍升至約9.6%,隨後回落至約8%區間。
顯示在特定期間內出現大量無形資產的新增與認列,可能與併購與技術取得有關。高位時段通常意味著未來的攤銷與商譽影響將增加,需搭配長期資產的整體增長脈絡進行風險評估。
- 遞延所得稅資產佔總資產的百分比
-
遞延所得稅資產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從約3.8%上升至約5.8%之間,期間波動較小但方向明顯向上,特別是在2020年代中後期顯著攀升。
此現象可能與稅務策略、資產的重估與攤銷時點分佈相關,提供未來稅收優惠的潛在價值。需注意遞延稅資產的可實現性及與未來現金流的對應性。
- 其他資產佔總資產的百分比
-
該項自2018年以來持續上升,於2020年代初期加速,並在中期達到相對較高水準,之後呈現回落與穩定波動並於2025年前後落在4–5%區間。
顯示非典型或非主導性資產的累積,可能包含多元化的投資性與非投資性資產。此變化與長期資產的增長共同推動資產結構的多元化。
- 長期資產佔總資產的百分比
-
長期資產比重自2018年約47.2%起穩步攀升,至2025年達約72.6%,呈現持續而顯著的成長趨勢,遠超過其他單一類別的變動幅度。
此一結構性變化顯示長期資產在資產結構中的主導地位日益提升,與前述無形資產、商譽等的快速增加相互呼應。可能反映出併購整合、長期投資與資本性開支的策略性堆疊,亦意味著未來攤銷與減值風險的相對提升。
- 總資產佔比百分比
- 總資產為基準值100,作為分母的變化不在此列顯示,因此不直接反映資產規模的增長,而是作為其他項佔比的參考基準。整體而言,其他項目的佔比變動顯示出資產結構的重大再配置與聚焦領域的轉變。